2024年11月2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受邀参加“厦门大学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系列活动,做了题为《“导”“和”“润”“化”——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几点理论思考》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朱菁教授主持,受到了厦门大学哲学系师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郑筱筠所长围绕“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主题,分别从“导”“和”“润”“化”四个论要点展开,娓娓道来。
首先,加强“导”的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这一阶段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加强思想层面的政治体系建设、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层面的宣传阐释体系建设、价值体系层面的文化引领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层面的宗教治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层面的“三支队伍”的人才体系建设。
其次,和之以融,顺应“和”的规律。“和”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规律,是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原则和内在动力。宗教和谐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关系的新内涵和宗教工作的新目标,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次,润之以和,发挥“润”的浸润作用。“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信教群众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从而最终形成润之以和、和之以融、融之以通的效果。
又次,融之以通,通之则化。新时代中华文化浸润机制作用于宗教中国化的过程,包括转化、深化和内化三个阶段。转化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化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中华文化经过浸润之后形成融和机制作用于宗教。内化重在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最后,郑老师对讲座内容做了精要总结。她认为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需要加强“导”的体系建设,顺应“和”的规律,发挥“润”的作用,形成“化”的效果和目标。这一过程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字、图片:李璐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