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編:詹石窗
出版:香港蓬瀛仙館
ISSN 1728-7642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馬禮遜藏書”中的涉道文獻*
    郭佳興, 胡銳
    2021(1): 1-12. 
    摘要 ( 99 )   PDF(7634KB) ( 135 )  
    “馬禮遜藏書” 中的涉道文獻是道教與世俗社會互動的產物, 與地方宗教信仰、道德教化、醫療、生活技術乃至娛樂活動等多個領域有緊密聯擊,反映了當時地方社會生活中道教信仰的真實面貌。“ 涉道文獻”這一概念從道教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跳出了傳統書目學分類以及明《道藏》的範圍。對類似的“涉道文獻”進行歸類、整理和研究,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明代《正統道藏》之後出現的大量道教相關文獻的性質和價值,繼而為續修《道藏》做必要的準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部:道教文獻研究
    明代外丹學者陳自得生平及《太平仙記》文本考辨
    范靖宜
    2021(1): 13-27. 
    摘要 ( 155 )   PDF(9651KB) ( 281 )  
    明嘉靖時期外丹學者陳自得至今為人頻繁提起的原因不是他的外丹學說,而是一椿公案-署其名的雜劇《太平仙記》是否涉及鈔襲。明代至今的學者大多認為《太平仙記》文本是竄改明代大學者楊慎《洞天玄記》而得。鈔襲之說是否成立,除從文獻學角度與明代中後期的圖書出版情況進行甄別外,還應回到對陳自得本人生平與外丹思想的考察。通過對陳自得生平的還原及對《太平仙記》文本敘事的考察基本可以推斷《太平仙記》乃陳自得獨自創作完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無能子》的成書及其篇目内容考析
    亓尹
    2021(1): 28-38. 
    摘要 ( 97 )   PDF(6953KB) ( 105 )  
    《無能子》是唐代無名氏的哲學著作,歷代經籍志均將其歸為道家。其哲學思想核心歸於明自然之理,極性命之端。書中內容則略禮教而外世務,多談自然無作,性命無欲。其中的宇宙生成論自成一格,影響並形成了無能子獨特的社會政治思想與修身應世思想。本文以《無能子》一書的宇宙生成論為中心,通過與其他“炁 (氣) 生萬物論”的比較,簡要討論了其“任自然”的宇宙生成論的特質與內涵。此外,本文對《無能子》的篇目問題也做了一番討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上感應篇》文本思想源流考
    林秀芳
    2021(1): 39-53. 
    摘要 ( 154 )   PDF(9352KB) ( 282 )  
    基於一手文獻和前人成果,以《太上感應篇》文本為依據,著重考察《太上感應篇》文本源流、思想內涵,認為:一、《太上感應篇》成書受早期道教經典如《太平經》等的影響,其文本探納了《赤松子中誡經》 《抱朴子內篇》《上清金匱玉鏡修真指玄妙經》等道經的部分文本;二、《太上感應篇》是在改造舊道經的基礎上,融合並吸收了道教、佛教及儒家經典思想,异華精減、脫胎換骨,最後形成獨具時代特點的勸善書。自其成書以來,在歷代統治者及精通“三教”經典學者的推動下,《太上感應篇》對中國古代社會,乃至海外不同國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其重要歷史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道家令戒》中道氣觀與其成書年代的關係
    柴洪源
    2021(1): 54-64. 
    摘要 ( 122 )   PDF(7027KB) ( 107 )  
    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潮會反映於社會的方方面面。道教生命哲學發展至南北朝時期,已形成了較為可觀的體系。表現在道氣觀念層面上,就是道氣同一說的普遍流行。《大道家令戒》 在其開頭搭構了一套雖不完善卻元素充足的宇宙觀,“道、氣”在其間佔據著重要位置,它們的互相生成關係在經文中體現十分充分。因此,本文據該經中體現的道氣關係作進一步思考並質疑了魏晉說,但無法對劉宋說進行事實論證。最終推導出《大道家令戒》成書年代為南北朝偏後半期的結論,與劉宋說的時代較為接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部:道門人物及思想研究
    求道與尋仙:明蜀王朱椿崇道考析——以日本内閣文庫所藏《獻園睿制集》為中心*
    袁春霞
    2021(1): 65-77. 
    摘要 ( 86 )   PDF(9644KB) ( 93 )  
    明代就藩四川的第一任蜀王朱椿(1378-1423),注重以詩書禮樂教化四方。近年來,日本內閣文庫藏明代《獻園睿制集》的問世,為研究朱樁生平與思想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貴資料。從書中與道教相闌的諸多內容可以看出,朱椿有著明顯道教信仰傾向,他不僅積極主導川內道教宮觀的建設與管理,還親自撰寫諸多祈禱文並參加祭祀活動,並熱衷於結交知名高道。朱樁曾寫給“全弌老仙”五封書信,雖然無法直接判斷朱樁接見之人就是張三丰本人,但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朱樁結交高道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穩固自己在藩國的統治基業,二是獲得長生不老的秘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敎南宗四祖陳楠生平記載淺析
    袁玉梅
    2021(1): 78-86. 
    摘要 ( 81 )   PDF(6303KB) ( 97 )  
    有關道教南宗四祖陳楠的研究多數學者多集中於陳楠的道法思想,而對於其生平記載研究較少。本文摘取其生平記載中的三個方面加以分析,一是陳楠遇到盜匪,二是陳楠食犬肉,三是陳楠過三山大義渡。本文認為上述記載都有真實性之依據。當然,此結論僅為筆者綜合諸多文獻記載的推斷,以期就教方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張宇初鬼神觀念論析*
    張軍龍
    2021(1): 87-97. 
    摘要 ( 72 )   PDF(7112KB) ( 103 )  
    張宇初的鬼神觀念,可從三個維度加以分析。首先從宇宙論和心性論角度考量張宇初的鬼神觀念。其次,剖釋張宇初的鬼神觀念中的道教哲學及其引用的儒家哲學。最後,闡述張宇初“誠心事天”的內涵。研究表明,張宇初的鬼神觀念,以道為基,以儒為佐,在明清時期的道教觀念中亦是一特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部:道教思想研究
    《悟真篇外集》中的“靈常一物”與禪宗“空寂靈知”異同比較
    張瀚文
    2021(1): 98-109. 
    摘要 ( 87 )   PDF(7225KB) ( 106 )  
    《悟真篇外集》中的“靈常一物”不僅是其心性思想的集中體現,也與禪宗心性論在用語、含義及特性上都是一致的,皆可說為空寂而能覺知之心,在單獨討論心性見地時,《悟真外篇》與禪宗是一致的,而且二者心性論的各個向度,皆由空有不二圓融而開展,並集中體現為空寂能知之心。然而在涉及具體修持方法時,又發生了分歧,《悟真外篇》暗示修行人明心見性與金丹大道需要並舉,性命雙修,禪道結合,禪宗則直徹心源,不重修身。修持方法的區別反映出,二者雖然在見地上對心性本身的看法一致,但看待心性與萬法的關系是有差異的,即由心性能否徹底圓融萬法而導致兩家具體修持方法的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論道敎對子平術的“融攝”與“排斥”——以《道藏》中《紫微斗數》《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為中心*
    羅禧
    2021(1): 110-125. 
    摘要 ( 214 )   PDF(10274KB) ( 378 )  
    道教與術數關係密切,在道經中有不少術數文獻,但這並不代表道教對術數的态度是“來者不拒”。如明《道藏》中無子平術的相關著作,但在《紫微斗數》《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中有子平術的相關內容。同時,道門內外人士在業編各類道書合集時幾乎都未將子平術相關文獻收入其中。由此可看出道教在對待子平術時是持一個“融攝”與“排斥”的矛盾態度。本文指出這種矛盾態度是由道教自身的宗教本質及子平術“無神論”的特質所決定的,並依據本文觀點對《增注新修道藏目錄》收錄《新雕注疏珞環子三命消息賦》的合理性進行簡要討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部:道教與社會
    對道敎與民間信仰之關係及社會功能的再認識
    張雷
    2021(1): 126-137. 
    摘要 ( 79 )   PDF(8151KB) ( 108 )  
    道教與民間信仰的交融,作為一種自然形成的文化生態,是中華文化多元融合的體現,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更為維護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學科屬性、研究方法、歷史原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道教與民間信仰研究一直處於相對分離的狀態,特別是對於二者關傑及二者社會功能的探討也一直未有確論。只有把道教與民間信仰當作中國本土宗教整體來看待,不斷突破二者在研究路上長期分離的困境,從整體上把握道教和民間信仰在歷史和現實中的交融狀態,才能準確理解中國本土宗教文化的發展歷程,從而更好地發揮道教與民間信仰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都江堰二王廟信仰空間的文化結構
    王星星
    2021(1): 138-147. 
    摘要 ( 40 )   PDF(6029KB) ( 63 )  
    都江堰二王廟是川西重要的二王信仰場所,在這一物化的宗教建築空間內,宗教活動和世俗活動並行不悖,共同塑造出二王廟的信仰空間以及建基其上的寺觀文化。其中,所祀主神是二王廟的神聖性基礎,而國家權力的滲透、地方政府的主導、普通民眾的支撐共同構成了二王廟信仰空間文化的動態平衡,這一過程表明空間信仰文化的形成不僅需要物化的宗教建築提供信仰場域,更需要宗教和世俗活動來溝通信仰空間與社會的關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竈神信仰源流探究*
    林鑾生
    2021(1): 148-160. 
    摘要 ( 61 )   PDF(8454KB) ( 98 )  
    竈神信仰是普遍存在的一種信仰形式,觀之已有文獻,最初可追溯到周朝。先秦時期,竈神是百姓的祭祀對象,祭竈是品級最低的一種祭祀活動。到漢武帝時期,由於武帝推崇竈神,使得祭竈成為一種官方祭祀活動。隨著政治優勢消失,竈神信仰又主要歸流於民間。在魏晉隋唐時期,竈神信仰與司命信仰逐漸合流,這也奠定了後世竈神的主要職能。兩宋時期,竈神信仰日漸生活化,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祭祀時間與祭祀儀式。明清時期,由於勸善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大量的竈王經書,以勸導人們存善去惡。當前,竈神信仰仍在綿延發展,並以其自身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部:書評
    英文摘要
    编辑部
    2021(1): 174-181. 
    摘要 ( 13 )   PDF(4818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學研究》稿約啓事
    编辑部
    2021(1): 182-185. 
    摘要 ( 56 )   PDF(1580KB) ( 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