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編:詹石窗
出版:香港蓬瀛仙館
ISSN 1728-7642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王重陽《五篇靈文注》之内丹修煉法門
    蕭登福
    2020(1): 1-14. 
    摘要 ( 246 )   PDF(10521KB) ( 373 )  
    王重陽生於北宋末徽宗朝,家住陝西;南宗張伯端曾在陝西,而二祖石泰也是陝西人。這些地緣關係,可以確知張伯端《悟真篇》及三教合一的思想,對王重陽的内丹修煉應有深遠影響。但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在談全真教源流時,都刻意避開張伯端,或許預留北宗和南宗相抗衡的空間。王重陽的内丹修錬法門,是將精氣神分為先天後天,以先天一炁為真陽,為外藥,用以點化身中精氣神所成真陰内藥,使成純陽體。在三教合一的思想上,張伯端用佛教来修性,但實陳進行内丹修錬時則以老莊無心、忘心為主。王重陽則大量運用佛道二教名相及修行法門於内丹修錬中。在三教合一上,是以道教為主,儒、佛二教為辅。和張伯端相比,王重陽更加將佛道融滙成一爐,三教打成一片。王重陽的内丹思想,表現在他的文集中,但其中最有系統的,應是《五篇靈文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部:道經發微
    “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發秘
    詹石窗
    2020(1): 15-26. 
    摘要 ( 83 )   PDF(7662KB) ( 78 )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經》最具深意的一個命题。要理解這個命题,可以從“友善”入手。“友”跟“善”结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複合詞,在真诚、羲氣的觀念上,延伸出親密、友好、善待對方、相互幫助的内涵,並且成为基本的社會道德。“上善若水”乃是“友善”倫理精神的思想提昇。從根源上看,“上善若水”的觀念可以追溯到上古洛書以北方為一、為水的思想傳統,寄託著“效法天道”的精神。漢代以来,道教用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學指導修身養性,這無疑有助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部:道教文本考
    《長春道教源流》的刊印及其影響
    褚國锋
    2020(1): 27-45. 
    摘要 ( 68 )   PDF(14293KB) ( 167 )  
    陳銘珪撰《長春道教源流》被視作中國近代全真道教史研究的開端,在學術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但是目前學術界對其出版和流傳的過程訣乏深入的考察。本文從《長春道教源流》的刊印、主旨、流傳情况及研究狀况出登,進一步明確該書在當今道教學術發展環境下的價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陵玄觀志》明刊本述略
    賀晏然
    2020(1): 46-57. 
    摘要 ( 31 )   PDF(9303KB) ( 59 )  
    《金陵玄觀志》是明代萬曆年問禮部祠祭司郎中葛寅亮編撰的南京道教宫觀志,是記錄南京道教歷史和明代南京道觀狀沉的重要資料,對研究南京城市道教史意羲重大。受到南京佛盛道衰的城市宗教傳統影響,《金陵玄觀志》一直不及葛寅亮所輯的南京佛寺志《金陵梵剎志》受重視,傳世和重刊的版本極少。但是這些僅有的版本勾勒了晚明以来江南文士對地方道教舆趣的變罚,也反映了江浙地區藏書家之問的交流,對瞭解晚明以来江南城市道教發展或將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清源統經目注序》研究
    郭佳興
    2020(1): 58-71. 
    摘要 ( 67 )   PDF(9688KB) ( 82 )  
    在早期上清經研究中,《上清源統經目注序》是一篇颇具價值的重要文獻;將該文舆陶弘景所作《真誥》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二者對“上清經”的内涵做出了不同解釋。本文通過研究發現:1.《上清源統經目注序》作者當為陸修静;2.其内容反映了道教“三洞”經書體系對“洞真上清部”的理解,而《真誥》所述並不能代表教内對“上清經”的普遍認知;3.陵、陶二人在上清經理念上的差巽,與他們對如何成仙及膏醮科的功用等問题的認識不同有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部:道門思想研究
    林希逸《三子口羲》中的“異端”觀探究——闡釋學視角*
    鄭天熙
    2020(1): 72-87. 
    摘要 ( 26 )   PDF(10089KB) ( 53 )  
    南宋理學家林希逸(1193—1271年)公開注解《老子》《莊子》《列子》(合稱《三子》)等異端之書,對三教的會通達到可譄前所未有的尺度。伽建默篱强调的“前理解”對探究林希逸《三子》的“異端”觀十分有效。他提出理學家因急“儒學正統”的“前理解”而誤解《三子》,但他自己也有“三教不翼”的“前理解”,並以此對《三子》異端進行“正名”。主要開釋策略有︰對於《三子》文本中出現的奥儒家相同的字e,提出“字羲舆《语》《孟》巽”﹔對《三子》中存在的大量奭酶儒家辈人的文本事赛,指出《三子》“過當”的行文特點並要求“具眼”識其“真意”;對理孳家常常禨斥的《三子》(包括佛教)不瞀下學、遗窠世事等,從文本中找出具體證掾,證明《三子》(包括佛教)跟儒家一樣,是道器不二之學。至於《三子》寰在不能舆儒家會通處,林希逸則表示,要體其如此遣般言就之用意。通過林希逸可以進一步瞭解南宋時期儒道釋三家思想在胃争中走向融合的總體趨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郭象“卮言”諭的詮釋面向舆具體實踐
    江毓奇
    2020(1): 88-97. 
    摘要 ( 52 )   PDF(6551KB) ( 204 )  
    本文主要是對郭象“卮言”論進行闡發舆詮釋,通過對於《莊子注》的提問舆分析,揭顧郭象“卮言”論所蕴涵的哲學旨趣。一般而言,輪者多從“寄言出意”、“辨名析理”的角度探討郭象哲學的詮釋方法,本文則從《莊子》原有的“卮言”論作為切入的視角,探討郭象在“卮言”詮釋中所涉及之“物性”的理論基礎,與“自然”的極則基,並以此透顧從“概念隐喻”到“修養工夫”之問的具體霣践關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試比較莊子舆佛教的生死觀
    馬曉政
    2020(1): 98-111. 
    摘要 ( 123 )   PDF(9518KB) ( 129 )  
    面對生死問题的拷問,莊子舆佛教創立者佛陀對此多有回應,留下了豐富的智慧資源。莊、佛(佛教)生死觀之比較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以生死斷續、不變主體有無、生死超越路徑、生死倫理價值等問题最篇根本。蓝、佛鳃為人死非断,亦無恒常不變之主體存在,在生死断縯及不變主體有攻的認識上有其相似的一面;但在死之去向以及生死相縯的具體認識上,莊子並没有清晰、系統的就明,遣也就注定了两者在超越路徑以及倫理價值方面均有差罢。相較而言,以“了脱生死”掏旨顒的佛教,其生死之思'其业盈,可以捅捕p子生死理疆的不足。通遇两者比較,不值可以看清中土生死學隶發展之概貌,而且自此學說趙於完倩亦可見證佛教東傳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部:老子研究
    鹿邑縣城及其太清宫沿革考實*
    詹石窗, 顧宗正
    2020(1): 112-136. 
    摘要 ( 46 )   PDF(17592KB) ( 55 )  
    老子縣級所在地和出生地問题,自明代以来出現了不同說法。根掾文獻記戰,滈河南岸的今鹿邑縣城和其城東十里、位於滑河南岸的現有“太清宫”被作為“老子故里”,這種說法始於明清之陳,迄今已存在数百年,雖係约定俗成,非原初面貌。究其根源不是今人造假,而是元明時期行政區割變更後逐步衍生發展出来的“老子故里”標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部:道教信仰與當代
    論“一带一路”視域下的黄大仙文化傳播*
    梁琛, 趙芃
    2020(1): 137-148. 
    摘要 ( 29 )   PDF(7819KB) ( 53 )  
    黄大仙文化是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的傳播遹程中逐渐形成了從人物到傳說、從道士到神仙;從地方到區域、從國內到國外;從民間到社會、從圃了到政府;從思想到團體、從信仰到文化的傳播特點。黄大仙文化所體現懲惡揚善、行侠仗羲、濟世扶贫、修道為民等思想内容,可充實“一带一路”文化傳播的内容。随著黄大仙文化在海外的廣為傳播,黄大仙文化已經成為聯繫海内外僑胞的纽带。在“一带一路”視域下,黄大仙文化應該通過思想文化創新和拓展清通渠道等方法,廣泛傳播和宣傳黄大仙文化,提高黄大仙人格魅力及其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為“一带一路”沿線國家民心連通、合作共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部:道教多學科透視
    隋唐五代道教丹道思想中的天文學闡釋*
    孫偉傑
    2020(1): 149-159. 
    摘要 ( 56 )   PDF(7745KB) ( 96 )  
    丹道是道教將傳統天文曆法元素舆自身信仰實踐切實结合的典範,隋唐五代是道教丹道修台方式由外丹為主向内丹彷為主導轉换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丹道思想舆傳統天文學的密切關係表現在兩大方面︰從内在理念上觀,内、外丹彷的産生是出於對生命如何长生不朽問题的思考和解答,其終極追求是和天地節律協調,達到天人合一、與道合真的理想境界;從外在技法上看,内、外丹淅都强调通過對天體宇宙暹行模式的顺應和再現寰現人體生命的延长奥昇菲。可以說,傳統天文曆法知識的加入是道教丹道煉養能夠長興不衰的理論保證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道教神仙傳記中尸解現象的美學闡釋
    肖達娜
    2020(1): 160-171. 
    摘要 ( 52 )   PDF(8488KB) ( 99 )  
    早期道教尸解信仰蕴含著修道人對身體和生命的獨特感知舆追求,反映出道教極具主體性和超越性的生命哲學。此文以早期道教神仙傳記中的尸解成仙故事為主要文本依掾,從兩個方面挖掘闡釋道教尸解信仰中的美學思想:一是道教通過對死而不亡、尸體不腐的理想塑造,表現出極為主動的控制美學思想。二是道教通過對物的蜕變規律来認識世界、诠釋生命,創造“道法自然”“物我合一”的審美意象及快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教女丹的心理學分析
    耿瓊珂
    2020(1): 172-185. 
    摘要 ( 69 )   PDF(10263KB) ( 213 )  
    此文從意識舆無意識、柴格陰影原型、人格面具以及雙性化等理論視角對道教女丹作出相應的解析。修道女性當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道教女丹對修道女性性别角色的期望既要其具”温婉善良、樂於奉獻等女性特赁,又要有獨立剛強、勇猛精進等男性特質;道教女丹對修道女性理想人格的塑造使女性的心境更加廣闊,不再具有嗔恚、易怒、嫉妒等有訣陷的人格特徵,在擁有健康人格的基礎之上朝著理想人格邁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部:道教學者研究
    鄭觀應扶乩信仰初探*
    蔣豔萍
    2020(1): 186-197. 
    摘要 ( 51 )   PDF(8992KB) ( 86 )  
    鄭觀應是近代中國較早主張向西方現代文明學留的改良派代表之一,但他也終身服膺道教信仰,晚年更是热衷扶乩活動。扶乩是其晚年修仙前道、尋求心靈歸宿的重要手段,也是其普濟救世、勸善行善的慈善羲學依既的重要方式。通過對其扶乩活動的考察,可以一窥其欲挽狂澜於亂世的抱負,也可體味其懑藉神靈之力終究也無力回天的無可奈何之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摘要
    編輯部
    2020(1): 198-204. 
    摘要 ( 10 )   PDF(5539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學研究》稿約啓事
    編輯部
    2020(1): 205-209. 
    摘要 ( 12 )   PDF(2802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